|

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中叶莆田“十音"分为南、北洋两个流派,南洋派以黄石为主,东埭村十音师郑表先,擅长琵琶与三弦。清末光绪初年,“十音’’的乐器尚用:琵琶、三黻、笙、筲、笛子、老胡、二胡、文枕琴(即“扎筝”)、拍板、云锣等 。《莆田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莆田县各戏班与民间联合举办“王母十番大赛会”,参加的十番班多达169个,清末,南洋派初以擅弹著称,继以飘笛的单吐、滑音抹奏和拉弦乐器和弓法统一整齐及演唱的顿挫分明见长。北洋派以城郊的吴刀和七步村为代表,以抒情流畅、优美和谐为特点。仙游十音也可分为两派,如林启森为首的东门十番班和以蔡友本为首的会仙十番班两派。他们服装鲜艳,步伐整齐,弓法统一,音调和谐,演唱(奏)讲究情感,曲目新颖
“十音”俗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它分为“文十音”与“武十音”两种,因地域不同,所用乐器亦不同。
“文十音”所用的十种乐器是丹皮、檀板、云锣、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苏笛,在仙游县,“文十音”所用的十种乐器为琵琶、三弦、笙、箫、横笛、老胡、二胡、轧筝、拍板、云锣等。“文十音”流行地区不广,在涵江仅有塘头和哆头两个村,所用曲牌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也只有《驻云飞》等25首。1962年,哆头“文十音”队参加晋江地区音乐观摩演唱会,所用的古老乐器轧筝引起音乐界的注目。轧筝状如藤编漆皮枕头,故亦称“枕头琴”,后来经莆田县音乐工作者一番摸索,改造成一种能拉能弹、可捻可拨的乐器,并易名为“文枕琴”。 而“武十音”所用的乐器为横笛、板胡、四胡、二胡、尺胡、中胡、贡胡、三弦、八角琴、云锣。常用曲牌有“北台妆”“荔枝楼”“风和子”“上小楼”“琵琶词”“将军令”“过山虎”“楼台会”等。
“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八乐”是以“十音”为基础,加进唢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但不用云锣,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钹各一人,大小锣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八乐”,所用乐器有横笛、尺胡、四胡、贡胡、三弦、八角琴等。“八乐队”一般由少年男女组成,也有中老年的“八乐队”。“八乐”吹拉弹唱,但以演唱为主,其特点就是锣鼓点渗透到唱腔中。“八乐”可坐台演奏,亦可边走边演唱,表现出一种轻歌曼舞的情趣。“八乐”曲牌选自莆仙戏曲牌,常唱的有“卖画”“访友”“春江游船”“苏州歌”“江头金桂”等。
十音八乐的曲调风格有悲伤、隆重、喜庆等。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演奏场合:敬神演奏《进香敬神》,妈祖诞演奏《圣母颂》,祝寿演奏《金辉玉震》,中考演奏《满江风》
“十音八乐”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广大社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其“文十音”旋律缓慢,音色古雅;“武十音”音响洪亮,音色尖锐。
“十音”在曲调上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旋律的润色加花和强调停声待拍;在演奏上的基本特点是笛子的单吐和滑音奏法、拉弦乐器的短弓顿音奏法、弹拨乐器强调“三,五、七”节奏型的奏法。另一种特点就是既可坐奏又可行奏。在行奏时往往是弓法统一、步伐整齐,节奏明快。
“八乐”的演奏形式也有坐奏与行奏二种,锣鼓点以“四平草”、“三不和’’、“起鼓”、“七下”、“分槌”为主,主要特色是锣鼓点渗透到唱腔中,有时突出文乐,有时突出武乐,有时文、武乐齐动。它特别擅长于演奏“江头金桂”“苏州歌”“集贤宾”“白鹤子”“太子游四门”“采莲歌”之类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