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艺术  The taste of Art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进行 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The artifacts, artwork,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experience, understand and judge the thinking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文徵明的诗书画与茶

绢封阳羡月,
 
瓦缶惠山泉。
 
至味心难忘,
 
闲情手自煎。
 
地炉残雪后,
 
禅榻晚风前。
 
为问贫陶榖,
 
何如病玉川。
 
    艺术大师一定要长寿,虽说这事由不得自己,但一生稳定,少有坎坷,衣食无忧就是不一样。齐白石可以说是陈师曾一手推出来的,没有陈师曾带其作品赴日推介,齐白石的画难以很快被京城认可。陈师曾也是大家,但是陈师曾死得太早,47岁就过世了,而齐白石活了近百岁,且名满天下。再往前看,文徵明和唐寅都是明代书画艺术的重要人物,两个人曾经在一起学画。唐寅不仅才气博学高于文徵明,诗书画也强于文徵明,但是其一生历经坎坷,先是牵扯科考舞弊案,后又去给江西宁王做了幕僚,站错了队差点丢了性命。再回到苏州以鬻画为生。自此,生活放纵,沉迷酒色,54岁就过世了。而文徵明呢?一生“风微浪不惊”,活到89岁。
 
    作为明四家,或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是个在艺术上有争议的书画家。文徵明,苏州人。原名壁,字徵明,其祖为衡山人,被人称文衡山。文徵明的诗书画才情卓越,艺高寿长。文徵明从小与唐寅一起和父亲学画,后文徵明拜沈周,唐寅拜周臣。沈周成为明四家的代表性人物,无法超越。而唐寅却超越了周臣,周臣只能给学生代笔。文徵明的诗比较一般,据他自己说是学陆放翁的。按照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说法,陆游的诗太浅近,入格就学不出来。文徵明的诗也就缺少了唐风。文徵明的书法被后人批评。董其昌就说过文衡山用笔尖利,缺少内蕴。我喜欢文徵明的小楷,临写过多幅作品,如《醉翁亭记》、《归去来兮辞》等。的确是横写起笔不藏锋。文徵明88岁写的小楷《跋万岁通天帖》一丝不苟,看不出是年近九十老人的作品。在那个非花即抖的年龄,字好的不得了。
 
    文徵明的茶诗不少,画不多。苏州离宜兴不远,不晓得他平常是不是都喝阳羡茶,汲惠山泉。他有一首题画诗写得好:“一重山崦一重溪,犹有人家住水西。行过小桥回首望,焙茶烟起午鸡啼。”江南茶农们上午采茶,午间回家炒茶,茶山春色,炊烟袅袅。古人茶诗多写喝夜茶,喝多了也睡不着。文徵明也是一位夜间饮茶高手,不然怎么会有如下诗句:“醉思雪乳不能眠。”“灯前一啜愧相知。”阳羡茶是当时的贡茶,文徵明在苏州要喝到上好的阳羡茶并不难,何况人家不差钱,可以书画易茶。关键惠山泉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有卖惠山泉水的,文徵明存在瓦缶里。唐代宰相李德裕爱茶,尤其重水。煎茶必须用惠山泉,有专人往返于无锡惠山,劳民伤财。后被一高僧点破,惠山泉有脚可行千里,后花园井里自然就是惠山泉。这才打住了这位当朝一品的饮水癖。有了闲情逸致,煎茶也是一种雅事。红泥小炉,折柴点火,这就是苏东坡说的“活火”。诗中说到北宋隐士陶榖和唐代诗人卢仝,这两位虽家贫如洗,病魔缠身,但对茶的热爱却没有减弱。炉边煮雪,榻前吹风,引得文徵明唏嘘不已。
 
    文徵明有一幅《林榭煎茶图》,画面右侧山峦起伏,江水蜿蜒。左侧绿树环绕,郁郁葱葱。有竹篱围栅,草屋两间。中间一屋,窗中有一人,红衣打扮,凭栏而坐,看着室外一小童煎茶,大概是文徵明自己。右侧板桥上,一白衣人正匆匆赶来,大概是约好了喝茶。山静日长,集树成林。如雾茶烟,竹炉汤沸。文徵明的茶喝好了,又去写了一幅小楷《离骚经册》,这年他86了。